欢迎访问南京市水务局网站

南京市水务局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南京河道主动“晒河床”,竟把国宝动物“请”回来了
文章来源:交汇点新闻  发布时间:2025-11-17 15:26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初冬时节,南京建邺区的天保西河迎来别样景致:水位下降,河床微露,湿生植物在浅滩上悄然生长。 这不是干旱导致的缺水,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低水位运行”试验——水位被人为调控在0.3至0.5米,阳光直射河床,微生物活性倍增,水体自净能力显著提升。令人惊喜的是,运行半年后,这里首次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背瘤丽蚌和中国淡水蛏的踪迹。

11月7日,南京市水务局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这项始于今年3月的城市内河生态修复试验,正为南京乃至全国城市河湖治理探索一条“降水位、增生态、低成本、可持续”的绿色新路。

试验选取建邺区河西南部天保西河、双龙河、尚元河三条河道作为试点,通过“闸坝调度+泵站协同”实现水位精准控制,并依托城南水厂每日8000吨尾水作为清洁补充水源。数据显示,试验段水质由地表水V类提升至IV类,氨氮、总磷浓度同比分别下降37.18%和38.37%,氧化还原电位提升22.36%,污染物降解能力明显增强。

“低水位运行不只是‘降下去’,更是为了‘涨上来’。”南京市水务局水环境建设处副处长张静静表示,低水位增强了水体流动与光照,激活了底泥微生物,促进了沉水植物、湿生植物和底栖动物的自然恢复。监测显示,试验段底泥总氮、总磷和有机质含量持续削减,生态系统从“单一贫瘠”转向“多样稳定”。

与此同时,南京持续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构建“山水林田路村”系统治理格局。

什么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南京市水务局农村水利处处长丁鸣鸣介绍,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新时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模式,通过协调山水林田路村等要素,实现水土流失防治、水质改善和生态系统构建的协同目标。

放眼南京,全市已建成106条生态清洁小流域,覆盖率39.8%,预计今年将突破50%,成为全省首个整市域推进美丽乡村100%建成的城市。江宁石塘、溧水环山河等5条小流域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形成了一批“水保+产业+景观”融合发展的治理样本。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南京市1—10月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97.6%,18条主要入江支流全部稳定达优Ⅲ。年度13个河湖水环境治理项目中,紫金山二沟暗涵整治、琵琶湖生态清淤等5项已完成,其余正加快推进,预计年底全面收官。

从圩区河流的“低水位试验”到全域小流域的“系统治理”,南京正逐步跳脱“高投入、高能耗、人工化”的传统治水路径,转向更多依靠自然力量、更低运行成本、更可持续的生态治水新模式。南京市水务局表示,未来将系统总结低水位运行经验,推动该模式在长江经济带类似圩区漫滩地区复制推广,为全国城市河湖治理提供“南京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