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琵琶湖又回来了!”近日,钟山风景名胜区重要景点、南京市民最爱休闲打卡的湖泊公园之一——南京琵琶湖公园,在经过1年多闭园开展水体生态清淤及治理工程后,重新向公众开放。治理后琵琶湖的水更清、湖更美,水质从原来的劣Ⅴ类提升至优于Ⅲ类。
琵琶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南朝萧梁时期(公元502—557年),当时称“燕雀湖”或“太子湖”,因纪念梁武帝长子萧统早逝而得名。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为建造明皇宫,组织数十万民工填埋古燕雀湖,民间至今有“移三山,填燕湖”的说法。填湖后古燕雀湖残留水域形成了今天的琵琶湖。该湖与前湖、梅花湖等共同构成了南京市紫金山南麓水系,发挥错峰调蓄功能,保护山下富贵山庄等居民小区免受行洪冲击。以前,琵琶湖所处区域属于明孝陵外郭城范围,是皇家禁地的一部分,普通百姓根本不能随意进入。如今,清幽静谧的琵琶湖成为免费城市公园,向所有市民开放。为守好这一湖碧水,南京高度关注琵琶湖各类指标,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006年,琵琶湖区域环境整治工程建设完成,解决污水设备和污水管道使用年限过久的隐患;2022年底,琵琶湖园区完成污水管网的改造提升工作,解决污水倒灌风险,同时增设3处污水池、埋设污水管道760米等。2022年10月,市生态部门相关检测报告指出:琵琶湖水体为劣Ⅴ类,且淤积严重。“水质和淤积问题不容忽视。”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琵琶湖进水口有9个,出水口仅1个,易造成淤积问题。淤积后,湖中水体易出现富营养化,水中氨氮及总磷超标,水生态系统受损,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最终使栖息在此的动植物失去“家园”。2023年,琵琶湖公园管理单位中山陵园管理局向市水务局提出,拟进行湖泊水体生态清淤及治理。该提议得到了市水务局支持,并将其与紫金山南麓流徽湖、竹海湖等一起纳入本次整治范畴。
治理工作从何入手?建设单位南京市城建集团拿出方案。第一步是抽干湖水、挖出淤泥。施工单位在湖泊四周设起围挡,用抽水机抽干琵琶湖,再调派挖掘机赶赴现场。“本次清淤目标是清除2.2万立方米的淤泥。”现场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即从当前湖底平均向下挖0.5米左右。挖掘、运送淤泥同时,工程队还开始了湖泊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湖中小岛木桩新建,出水口湖底防渗修复,湖岸交界处草皮恢复等,“新建湖中小岛木桩是为了保护小岛堤岸不受湖水长久冲刷而被侵蚀,如此岛上水鸟等动物才会有栖息之地。”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清淤、建桩等是“前菜”,补种、多种各类沉水、挺水、浮水等水生植物,给周边动物们提供一个食物充足、安全可靠的“家”(即水生态修复),才是本次综合整治的“重头戏”。记者在现场看到:水岸交接地块,马尼拉等草皮布满岸坡各处,几乎看不到一块地面裸露;紧贴着湖岸边,红色、黄色的美人蕉正在怒放……“有了花,蝴蝶、蜻蜓等就会被吸引过来;有了水下根茎,鱼儿就会游来嬉戏,白鹭等水鸟就会飞来觅食,整个水生态就‘活’了。”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9月22日上午,我们来到整治后的琵琶湖公园。刚走到景区门口,一股清新、湿润的空气便扑面而来,再往下走几百米直至湖边,躲在层层绿叶掩映下的琵琶湖才露出真容:它湖面宽阔,总面积达70亩,相当于7个足球场大小;它湖水碧绿,在蓝天映衬下宛如一块美玉掉落人间;它生机勃勃,湖边红色的美人蕉、黄色的黄花荇菜等竞相开放,几只顽皮的野鸭子不时从水下冒出头来……“我在山脚下的后宰门东村住了60多年了,整治后的琵琶湖终于又‘美’回了我记忆中美丽的模样!”自退休后每天都要来湖边锻炼身体的77岁居民张吉庆开心地说,整治期间,他天天盼着琵琶湖治理工程能早点结束。这不,公园一恢复开放,他就来遛弯了。“我前两天看到一只野鸭子飞来不走了,就给它起名‘小黑’,每天都要去看一眼呢。”张吉庆说,最让他激动的是,琵琶湖中标志性水生植物——荇菜又成片成片盛开了,“这一朵朵、一片片金黄灿烂的荇菜真是太美了!”说话间,湖两岸还有市民隔着一湖碧水对起歌来。伴随歌声,人们在岸边打拳、散步、遛狗、观鱼等,更加惬意!
琵琶湖“蝶变”是近年来南京水治理、水生态修复的缩影。从“清淤疏浚+内源治理”到“排口整治+源头减排”,再到“水位优化+生态补水”和“景观提升+生态修复”,如今南京已形成一整套水治理、水生态修复方案,先后攻坚月牙湖、金川河等水治理难题,其中金川河成功入选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优秀案例。截至目前,南京全市4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28条入江支流水质达标率、水环境监测质量已连续六年稳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