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掌握秦淮河流域(南京段)现状和流域治理等基本情况,分析研究秦淮河流域的水文特征及水生态综合治理情况,为流域水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9月16日,南京水务学会与会员单位南京市秦淮河河道管理处联合组织紫金银辉工作站市水务局站人才服务组和志愿服务队多名老同志及部分会员单位相关人员开展秦淮河流域(南京段)全线调研,从源头到入江口,考察这条南京母亲河的生态状况与治理成效。当天上午,调研团队首先抵达秦淮河南源——溧水区东庐山。站在秦淮河源头,调研团队的老同志们认真记录周边生态环境,关注植被覆盖和水源涵养能力。“源头清则河流清,源头治理是根本。”团队成员说道。
接着,大家分别来到天生桥新闸后、江宁区方山埭西北村。其中西北村是南北两源汇合成秦淮河干流的起点。大家拿出历史照片对比河道变化,欣喜地发现近年来实施的河道治理工程已初见成效。
调研团队沿河而行,重点察看河道保护情况。他们不时停下脚步,记录岸线治理、堤防改造和景观建设成果。“看着秦淮河一步步变清变美,我们这些老水务人感到由衷欣慰。”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同志感慨道。
中午时分,调研团队来到江宁区水情教育基地,模型演示、实物展示、互动展项、CAVE影院……看着眼前一系列现代化展陈技术,大家都发出了感叹,“用这些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科普,可谓是事半功倍”。
在查看了新老河口及秦淮新河滨河公园治理成效后,调研团队来到调研的最后一站——三汊河入江口。大家参观了水利展览馆,仔细观察入江口水质和生态环境,查看了三汊河口闸运行情况。这座2005年投入运行的水利枢纽,通过水位调节形成连续水面景观,曾获2008年“大禹奖”。一位老同志指出:“入江口是秦淮河汇入长江的门户,这里的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长江大保护的效果。”
经过一天全面调研,大家结合所见所闻,提出了多项宝贵建议。他们建议进一步加强源头保护与景观建设,提升秦淮之源的知名度;继续推进河道生态修复,提升生物多样性;运用科技手段建立全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等。老同志们还强调了传承秦淮河水文化的重要性。他们建议加强沿线河湖景观建设和历史文化风貌展现,打造独具魅力的秦淮河水文化品牌。“秦淮河是南京的生态河、景观河、文化河,”一位老同志总结道,“保护发展好秦淮河,是提升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活力的必然要求。”
此次调研大家收集的数据和建议,将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为秦淮河保护治理提供参考。据悉,本次调研活动是南京市首届全国科普月“水与环境”系列活动之一,今年9月是首届全国科普月,南京市委老干部局、南京市水务局、南京水务学会等单位日前在玄武湖畔联合举办南京市首届全国科普月“水与环境”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发布“六个一”行动计划,即开展一场“水科学”科普宣传活动、成立一支护河巡湖志愿服务队、组织一项秦淮河专题把脉调研、举办一次水科普交流报告会、形成一份秦淮河流域治理建言、撰写一篇关于秦淮河流域治理的专题报告。